濕疹肌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細節很多,當中最麻煩的一定是沖涼——太熱、太凍、傷口遇水刺痛 ,甚至抹身大力一點都有問題。其實要避免沖完涼又痕又腫,用啱沖涼產品非常重要!身土闆娘就試過用錯普通沐浴露搞到皮疹大翻發,成晚痕到難以入睡,瀨過嘢先醒覺市面上好多沖涼用品都有容易致敏的「起泡劑」。

 今次我哋就用皮疹過來人身份,深度拆解「多泡泡=乾淨」這個根深柢固又完全錯誤的觀念,教大家點揀適合自己嘅沖涼產品,從沖涼開始斷絕濕疹循環。

 

切勿盲信多泡=清潔力強

市面上出售的洗面乳、沐浴露等產品都含有「界面活性劑」成分,界面活性劑是賦予產品清潔力的成分,簡單來說它是一種以油加鹼結合的分子結構,頭尾各自為可吸附皮膚上的油脂污垢的親油性,以及另一端可與水結合的親水性,用水沖洗時會帶同被吸附的油脂污垢隨水流走,達到潔淨效果。

 

 

界面活性劑像一條各自黏附油分和水分的磁石,用水沖洗,黏水一端就會連同黏滿油脂污垢的一端流走。

 

界面活性劑種類眾多,清潔力和起泡力各有高低,不過兩者並無對等關係,例如一些凝露、乳液狀的沐浴產品起泡力較弱,但同樣高效潔淨。日常的沐浴露廣告經常充斥著綿密豐盈的泡泡,潛移默化下令大眾誤以為多泡就等如乾淨,甚至有產品會刻意加入刺激性界面活性劑提升起泡性,營造出「潔淨感」以提升銷量。

 

界面活性劑=致敏源?石油提煉易過敏

界面活性劑是所有清潔類用品的必要成分,而它會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,關鍵在於油分的來源。石化提煉以石油、椰子油、棕櫚油合成「硫酸鹽類界面活性劑」,對皮膚刺激性較高,例如被廣泛使用到各種清潔劑和洗浴用品的SLS(Sodium Lauryl Sulfate)及SLES(Sodium Laureth Sulfate),它的清潔力強,容易過度清潔而令皮脂屏障受損,使肌膚油水失衡、乾澀脫皮,部分化學成分經沖洗後仍會在肌膚殘留,容易刺激肌膚,引起過敏、炎症和出疹等皮膚問題; 

而天然提煉的油分萃取自椰子油、牛油果、小麥等植物,例如弱酸性的「胺基酸界面活性劑」PCG(Potassium Cocoyl Glycinate),性質溫和不刺激,用後仍可維持肌膚表面原有的天然保濕因子、神經醯胺,肌膚潔淨不繃緊。

 

 

濕疹肌如何揀選沖涼用品?記住3大要點

洗澡有助濕疹肌膚清潔皮膚表面的細菌,但同時又會洗走保護皮膚的水分和油脂,甚至會為濕疹肌帶來更大的刺激,所以揀選沖涼用品時要留意以下要點: 

1.泡多≠乾淨

認清泡泡多等同乾淨的謬誤,部分產品甚至會加入石油副產品SLS/SLES達到豐盈的泡沫效果,或會刺激皮膚,令敏感痕癢循環惡化,加劇濕疹問題。 

2.產品標籤要睇真

濕疹肌敏感脆弱,應避開選用易刺激皮膚的成分,因此選擇洗浴用品時,切記仔細檢視成分標籤,除SLS/SLES外,酒精、礦物油、矽靈、Parabens/MIT/CMIT防腐劑、人工香料等成分亦有機會致敏,皮膚弱敏者應盡量避免。 

致敏成分逐個Check

 

3.選用溫和滋潤的產品

濕疹肌最忌皮膚過乾,清潔力溫和的手工皂會是其中一個較好的選擇。它一般採用冷製法,過程中可保留油質有益滋潤的成分,長時間熟成亦令成品含水量少,不需添加過多防腐,成分相對簡單低敏,對濕疹或弱敏肌友善。 

 

結語:

好的洗浴用品可透過溫和潔淨和保濕,緩解濕疹肌的乾燥痕癢。濕疹肌揀選沖涼產品應以不含香料、色素和刺激性成分為原則,切忌只看產品的起泡量和香氣作選擇。然而,每個人的膚況不同適用的產品亦不相同,因此在大範圍使用產品前記得先作皮膚測試,遇到紅腫、痕癢等過敏反應時即時停用,確保產品適合自己的皮膚。

 

 

伸閱讀:【咩原因令我有濕疹?!】話你知3大濕疹成因和預防方法



 
延伸閱讀 : 皮疹大作戰:實測坊間3款常見藥膏的血淚史

 


延伸閱讀 : 受濕疹困擾的我